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的建设与引领在育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党的建设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学院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主要载体,积极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政治引领、聚焦平台打造、赋能文化建设、付诸社会实践,扎根教育事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教师教育新局面。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教师教育基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师范教育必须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增强政治引领,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把稳政治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求贯穿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全过程,持续加强学院党的政治建设。通过开设“阅享师途”读书沙龙,把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覆盖到每一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党员师生;大力开展学习培训,通过开设初级党校和中级党校,带领全院上下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定地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成立“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高质量运行“信大师韵”微信公众号,每周持续发布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原创主题推文,抢占舆论阵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守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为师范教育明晰政治方向、积蓄理论力量。
强化政治学习。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前提,加强政治建设依赖于理论学习的基础。理论学习在师生党员成长中发挥着定标明向、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作用,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是二级学院强化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学院党委通过开设“初心讲堂”,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授课,持续强化师范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学院团委开设“敬学讲堂”,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特级教师与师范生面对面授课,带领广大师范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观照基础教育发展实际,不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全力助推师范素养培育。
扛起政治责任。扛牢政治责任,振奋干事的精气神和执行力,全力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力争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学院作为南信大师范生培养的载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使命,这是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学院严格贯彻党的要求,注重全方位培养,引领师生增强责任意识,对党忠诚、坚定理想、勇于担当。学校成立“南信大基础教育集团”,对照新课标,师生全面赋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学院师范生倾情演绎艺术作品《教师之歌》,获“学习强国”平台发布;辅导员指导坐在轮椅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司徒晨轩同学参赛,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奖,履行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见实效。
聚焦平台打造,提升教师教育效能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独立运行,通过持续优化培养平台,丰富师范教育内涵,着力为中国特色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打造特色思政课堂。思政课堂不应该仅局限于公共必修课的范畴,须因地制宜设置特色课程。针对师范生思政教育,扎实推动“三堂四划”工程,通过博雅学堂、家长课堂、敬学讲堂,从名师大家到专业教师再到学生家长,全方面多维度进行大思政教育。通过“扎根计划”“优学计划”“深耕计划”“反哺计划”,全过程进行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与教学能力提升。学院定期组织专业名师讲座,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每周举办“揽江师话”,主题涵盖科研、竞赛、资助、心理、学风、交友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阵地。学院建设高标准的“书写技能室”“普通话训练室”“心理疏导室”,通过诵读、书法训练以及情绪疏导等路径,植育传统文化基因,滋养学子心灵。学院“宁听花开”宣讲团队,通过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拓展专业教育领域。专业教育是高校二级学院主要职能,专业能力提升是教师立业之本,学生成才之基。无论是教职工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要通过接受专业教育和熏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职业成长。学院邀请国内教师教育类专家科学论证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民教师要求的教师教育专业类培养方案, 形成了“专业化+实践性+发展性”的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教育并进的培养方案,创建了一个“德知能”共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赋能师范生专业成长。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围绕思想教育、学业规划、学科竞赛、实践创新、考研就业等方面,对所带本科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全面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聘请院内外名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助推学生专业素养培养;邀请研究生、本科生优秀党员担任低年级班级副班主任,充分发挥同辈。引领作用,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学习风貌。建设高质量实习基地,完善见习实习方案,实施高校和高中党员教师“双导师”制度,设置党员实习先锋模范岗,严格过程管理,让实习实践成为党建引领强有力的新阵地。
丰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高品位科研活动,是提升培养质量和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学院作为二级党组织,重点聚焦师生专业发展与成长所需和国家创新发展和强国战略实际,积极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学院实行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通过双向互选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参与高质量学术交流与科研训练活动。为了扩展学术视野,增强国际交流,学院成立校级研究机构“跨文化研究院”,定期邀请海外专家来院交流,并同步开启“世界名校访学项目”,选派优秀学子赴英国雷丁大学、美国西雅图太平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学院每月开展“英语角”活动,海外留学生与师范生畅谈学术与文化。针对专业学习问题,“小先生课堂”每期邀请优秀党员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攻克学业难点,助力专业发展。
赋能文化建设,深化教师教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当前大学生思维跳脱,批判性和多变性是主要性格特征,需要进行正向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普遍性格优势,把准进步方向。学院积极创设时代化浸润式育人场景,培养和增强师范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师范文化凝聚力量同心。学校成立“信大薪火”宣讲团,师范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讲好信大故事,学习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学院通过积极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打造师范文化长廊,开发推广“小狮”系列文创产品等多条路径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师生党员共同发力,将文化育人的功能落实到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开设“教师成长入门”课程,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党员任课,涵盖科研、语言、体育、心理、艺术鉴赏等多个领域,全面推进师范生美育工程,全方位推动师范生综合素养培育。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以教育家精神学习实践为契机,开展行知基地研学与农耕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充分响应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和要求。学院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拓展文化建设领域,与江苏省档案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多家单位保持良好文化共建,引领师范生关切社会热点,学习教育成果先后被学习强国、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电视台以及扬子晚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主题教育引领师生同德。在党经历的百年波澜壮阔的岁月中,党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党内集中教育,提升党的向心力以及凝聚力。学院党委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高举理想信念旗帜,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师生党员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主动思考、深入开展意识形态研判。结合学院特色,在师生党员中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师生党员同向、同德奋进。制定“未来教师成长计划”,以“师范生理想信念铸魂工程”“师范生教师素养培养工程”“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分层分级举办“党性教育”“教育家精神启蒙教育”“师范生通识教育”“师范生技能教育”“考研考编能力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师生互帮互助、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凝聚成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坚强合力。
榜样示范激励师生同进。学院党委通过多种渠道选树师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注重对榜样人物精神品质的挖掘和宣扬。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作用,以更好的信息传播载体和更有力量的表达方式赢得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开辟“信大师韵”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点承担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作用,自2019年教师节第一篇推文发布,截至目前,总计浏览量已达35万人次,点赞7千余人次。充分发挥校友示范效应,建立信大教师教育校友群,专人管理,增强校友沟通粘性。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开展主题讲座,参与开学典礼、专题座谈等活动,以自身奋斗经历激励师范生不断实现政治自觉、思想自省和行动自律。定期开展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在党建、学工、教学等方面设立党员示范岗,通过优秀党员的言行实践,彰显党员师生的先进性和引领性,把党组织建设成为优秀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基地。
付诸社会奉献,砥砺教师教育价值
学院党委积极引导新时代师范生青年与国家同向同行,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扎实学识奉献社会,奉献教育事业。
引领师范生准确定位。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院党委着力引领师生党员在坚持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过程中,在国家发展的新方位中找准自身的新定位,加快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开放化办学格局,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助力。加强教师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工作,将政治素养、科研能力等作为选拔的硬性指标。优先考虑配备在学院科研机构和班委岗位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师生党员参与党建与专业发展的双提升,在实践中不断修炼,为奉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充分调动师生党员关心关注学院发展,主动参与到学院的事业建设,助推学院在一系列重要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凝聚人才成长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师生专业能力发展潜质,有效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培育师范生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优秀师生党员的内在价值追求,体现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所有方面。社会服务是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党委积极培育师生党员奉献精神,深度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撑,积极与地方行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主动融入并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志愿服务方面加大投入,鼓励学生党员带头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到偏远地区,到国家需要的地区支教,实现教育价值。我院师范生积极参加研究生支教团,为教育事业发展持续发力。学院先后组建117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800余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服务6000余名服务对象,“江西星火”团队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江苏省“优秀团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
激发师范生价值追求。学习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是学院党委引导师范生成长的价值主旋律。学院党委深刻研判当前国内国际基础教育形势,通过教师节主题升旗仪式、陶行知纪念馆研学、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等路径,在师范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坚定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精心制作《师·韵》宣传片,组织师范生党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系列教育主题观影活动,潜移默化培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实地走访实习实践学生,召开总结反思组会,启迪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以赛促学,扎实“三字一话”基本功培养,树立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推进实践育人,引导乡村定向师范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教育,培育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积极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的系列论述,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学院高质量党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学院将持续提升学院党建引领师范生培育效能,落实党建与师范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将党建成效转化为发展实效,推动实现党建引领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该文章为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文本学研究”(编号19YJC710034)研究成果。供稿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李霞)【责任编辑:王琦】
原文链接:党建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