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逐梦,志愿同行。11月1日,在“苏超”联赛总决赛的赛场内外,560名来自南京高校、中小学及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以饱满热情、专业服务,为这场全省足球比赛保驾护航。尽管本场总决赛没有南京本土球队参赛,但志愿者们始终秉持“服务全省观众、彰显南京温度”的理念,用一杯水、一次指引、一抹微笑,成为赛场外最动人的风景线。
自“苏超”联赛开办以来,南京团市委、南京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持续统筹力量,面向在宁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广泛招募青年志愿者,累计集结近3000人投身赛事服务。这些志愿者不仅以优质服务保障赛事推进,更主动将服务补贴捐赠给基金会,以“服务+公益”的双重担当反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
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大四学生查李思,已是第二次参与“苏超”志愿服务。“从常规赛到总决赛,不仅赛事规格升级,志愿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查李思告诉记者,她此次值守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四层观众休息区倒水点,这个紧邻卫生间和食品售卖点的高频停留区域,让她的服务时刻“在线”。从上午10点参加专项培训,到领取助威棒、饮用水等物资,再到提前1小时完成300余个水杯的装填摆放,她和搭档全程无缝衔接。比赛期间,她们累计补充20L装饮用水6桶,装杯服务近300次,赛后回收剩余助威棒120根,分类清理垃圾3袋,用细致工作确保“断水”“缺杯”零发生。让她尤为触动的是两个暖心瞬间:一位老奶奶借水服药后的真诚致谢,五岁小男孩接过水杯时纯粹的笑容,“这些瞬间让站了一整天的疲惫烟消云散,也让我读懂了志愿服务‘被需要’的价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李婷洁的岗位在检票口免费饮水点,负责路线指引和饮水服务。“观众主动询问我们的学校,还称赞‘你们工作真不错’,这种认可让所有付出都值得。”李婷洁分享道,对比上一次参与南京对战连云港的常规赛,此次总决赛的氛围更为热烈,来自全省各地的观众带着五颜六色的应援装备,展现出十足的足球热情。而志愿者团队也愈发从容有序,“大家都有丰富的服务经验,配合起来特别默契,从物资摆放至应急应答,都能高效完成。”李婷洁还说:“简单的服务背后,是共同践行的责任与热爱,而捐赠补贴的举动,让这份热爱能传递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研三学生袁鹏,则在毕业前夕圆了“再护苏超”的心愿——这是他第三次参与“苏超”志愿服务。“能在快毕业这一年站上总决赛的志愿岗位,特别有纪念意义。”袁鹏回忆,当天早上8点从学校九龙湖校区出发,到金陵图书馆完成专项培训后,下午2点20分便和团队步行至奥体中心熟悉场馆,随后投入东南大学志愿者团队负责的44-50号观众区域服务。从赛前将助威棒逐一放至观众座位、提前摆好饮水站水杯,到入场后先守饮水站递水、再转岗做观众答疑引导,比赛期间还参与饮水站轮岗,袁鹏的服务节奏始终与观众需求同频。“中场休息是饮水高峰,我们团队立刻启动分区协作,所有人集中到饮水站,效率比之前提高了近一倍。”赛后,他先在出口处拉好垃圾袋方便观众丢弃杂物,待观众离场后又进入看台清理遗留的助威棒与纸杯,“现场球迷的热情太感染人了,真正感受到全民苏超的火爆。”
这份从容背后,藏着袁鹏的成长轨迹。“第一次服务时面对人潮特别手忙脚乱,后来才明白提前规划动线、预判需求有多重要。”也正因这份感悟,此次服务中,袁鹏主动结合自己熟悉场馆的优势,参与优化观众动线设计,让引导更顺畅。更意外的是,这段经历还为他的职业选择点亮了方向:“毕业求职阶段,我发现自己很擅长也热爱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或许就是志愿服务给我的‘额外礼物’。”

南京青奥村外国语小学教师朱琳,则以教育工作者的细致,守护着92-99区观众的饮水需求。作为第二次参与“苏超”志愿服务的“熟手”,她当天下午3点便抵达奥体中心一楼物料处,和伙伴们一起将饮用水、纸杯等物资搬运至93区饮水点,随后又分头将应援棒逐一发放到负责区域的每个座位上。“得赶在4点半观众入场前,把饮水点的水杯都续满,确保大家随时能喝到水。”朱琳说,比赛期间,她和团队轮班值守饮水点,既保证供水不断档,还主动帮找不到座位的球迷核对区域、指引路线;赛后又细致检查负责区域的座位,收拾遗留垃圾。
决赛现场的热烈氛围,让朱琳格外触动:“球员在场上拼,球迷几个小时不间断呐喊,我们看着也心潮澎湃,服务起来更有劲儿了。”而让她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赛事的激情,更是对“志愿者”身份的全新认知:“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是奉献,亲身参与才懂其中的光荣——既以另一种身份感受了足球运动的魅力,也体会到‘被需要’的价值。现在不管在哪遇到志愿者,我都会多一份尊重和感谢,这份理解是‘苏超’给我的珍贵收获。”
本次总决赛志愿者团队中,八成成员都参与过7月5日、8月17日高温阶段的苏超志愿服务。相较于以往,此次志愿服务在细节上持续优化:指导老师用推车将物资直接送到各岗位,省去志愿者搬运奔波;赛前培训新增场馆路线、常见问题应答等实用内容,更鼓励志愿者结合经验主动优化服务——袁鹏参与的动线调整、团队的分区协作,正是这份“优化”的生动实践。
苏超志愿服务不仅保障了赛事顺利举办,更成为一堂生动的“大型赛会思政课”。运动员在场上为荣誉拼搏,是家乡的捍卫者;志愿者在幕后为赛事护航,是城市形象的守护者。体育精神与志愿精神在此同频共振,让青年一代在实践中读懂奋斗、协作、担当与荣誉——查李思读懂“被需要”的价值,李婷洁践行“责任与热爱”的传递,袁鹏在成长中明确职业方向,朱琳则以教师视角深化对“奉献”的理解。他们用汗水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的同时,也印证了“志愿服务是双向奔赴”的真谛:服务他人的路上,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通讯员 潘珍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