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创变赋能,培养创新人才。为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现状,10月24日晚一场聚焦“新时代教师课程领导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创变和实践”的专题分享活动举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焱受邀主讲,面向数百名未来将投身基础教育的高校学子,分享其在南京一中、南师附中两所名校的实践经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参考。
“新时代下,学校不变革就会被淘汰。”朱校长开篇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冲击,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我们的未来》报告对教育的新要求,学校需打破“维持型”惯性,转向“积极改造型”发展。他提出“坐标系理论”:以态度为横轴,行为做纵轴,将学校分为四类,强调“办满意教育”需通过务实安排,让校长、教师、学生都成为课程建设者,构建“学习共同体”。谈及课程创变,朱校长提出“三类课程表达”:学界的表达、文件的表达,以及最关键的“实践表达”。“100个老师用同一本教材,能教出100种课程。”他建议准教师们提前熟悉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课程方案与标准,避免“凭经验教学”,并树立“创变意识”——通过多学科融合、跨时空学习,打破传统课堂边界。
朱校长以南京一中为例介绍“科学课程矩阵”构建逻辑,其以“协同 + 开放”为支撑设三大核心载体,并借真实案例强调“多元评价、长期陪伴”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此次分享不仅展现了名校在拔尖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成果,更给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教育不是“复制经验”,而是以使命感、课程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每个学生搭建成长平台。朱校长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方向、持续深耕,就能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交出亮眼答卷。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