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基于人类-AI共生的教师角色重塑——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作讲座

发布者:董可佩作者:(文)陆晨菊 陈施桦 (图)董可佩 张锐毅发布时间:2025-11-18浏览次数:10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当下,教师角色将如何演变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为培育适应未来教育生态的卓越教师,1116日,教师教育学院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范国睿教授,在滨江楼报告厅为学生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入门系列活动之基于人类-AI共生的教师角色重塑的专题讲座。

范国睿教授从人-机(AI)共生思想内涵、人类-AI共生生态系统模型、人类-AI共生未来发展路径、人类-AI共生的教师角色重塑四个方面展开讲座。讲座中,他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并从意图层、认知层、行动层、安全治理层四个维度,剖析了人类-AI共生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既阐述了技术迭代带来的突破,也说明了其中遇到的一些困境。针对人类-AI共生的未来,范教授强调需牢牢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嵌入,以及共生素养的培养和共生文化生态的营造,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

基于上述理论的讲解,范教授提出了在当前时代教师角色的四大转型方向。其一,从知识传授转向认知引领,教师需要成为引导者、启发者、思维教练角色,聚焦学生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从独立教学转向开放合作共育,教师需与AI系统、其他教师、家长及社区形成教育共同体。其三,从课堂主导转向学习生态设计,教师要成为学习生态环境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整合者、人机协作的组织者,既要把控课堂节奏,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与社会性成长,弥补AI在人文关怀、情感教育上的不足。其四,从教学评价转向成长陪伴与伦理守护,教师要识别AI难以捕捉的隐性学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防范认知外包算法偏见等问题。范教授指出基础教育不同于用于选拔人才的高考,而是让人通过一定的场景手段,达到一定的水平,成为一个社会上的合格公民是一个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人类-AI共生不是人类被替代,而是优势互补AI在程序化工作上有显著优势,但人的思维、抽象能力等是其无法企及的。教师需保持清醒的批判状态,既要善用AI提升教学效率,又要防止其侵蚀人类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本次讲座紧扣教育变革前沿,为师范生明晰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定位与成长方向。既有理论高度的系统建构,又有案例剖析的生动具象。针对此次讲座内容,学院将持续关注学生在AI时代的职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优秀教师夯实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讲座现场